断线钳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断线钳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你从雪山走来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4-06 04:21:32 阅读: 来源:断线钳厂家

从东倾沟三岔口拐上高速公路,路两边是绵延的高山,远处,山顶白色的雪勾线,金黄色的草作底,山坡上吃草的牛泼墨,俨然蕴染出一幅冬日闲适画卷。

在这雪域高原深处,流传着一位山西人的故事。

他,就是陶振华,出生于山西永济,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,在青海剿过匪,1956年转业到青海,从此扎根在那里。

12月初,记者随“四十年看青海·媒体记者青海行”采访团一行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采访,重走了一程他走过的路。

纪念馆纪念修路老兵

雪山乡,地处青海玛沁县,境内平均海拔4200米,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纯牧业乡。1978年前,这里是县上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。

“以前出山来回要走六七天。去年,我们这里通了高速公路,现在去玛沁县城只需一个多小时。有了路,牧民生活越过越好,家家盖了新房,不少人家开上了小汽车!”说话的是玛沁县副县长、雪山乡党委书记旦巴达杰。

从同行的牧民谈话中,记者了解到,上世纪80年代以前,这个只有800人的公社不通水、不通电,牧民住的是帐篷,很多人一辈子未走出过大山,食用的青稞需要骑马骑牛到县城去换。山上那条唯一的羊肠小道便是雪山人的生命线。

高速公路下方,依峡谷而建,一条土路伴着阳柯河潺潺流水蜿蜒而下,“那就是陶书记带领雪山乡人修的路。40年来,它成了雪山乡发展之路、民生之路、希望之路、幸福之路,陶书记也将山西人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奋发图强的精神留在了雪山。”旦巴书记手指着东雪公路说着。

说话间,汽车下了高速公路,沿着乡间公路来到雪山乡政府。气派的三层政府办公楼成为高原上的一道风景。热情的雪山乡人身着盛装,用白色的哈达迎接我们。

在办公楼旁,一个修路纪念馆吸引了我们的目光。“建这个纪念馆,是为了纪念一个人、一条路、一种精神,我们雪山人感谢陶书记,同时也要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。”旦巴书记话语铿锵有力。

目前,雪山乡下辖阴柯河和阳柯河2个村,共有牧户594户2029人。在阴柯河村村民德代杰家,记者看到,他们住上了两层250平方米的小楼,家里有4000亩草场。畜牧业加上各项收入,德代杰家的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。乡长旦正才让说,这样的收入在雪山乡属于中上等水平。

今天的雪山乡人明白,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是上一辈人负重前行换来的。

大寨精神演绎新的“神话”

1974年,陶振华来到雪山公社任书记。他第一次走这条“天路”,就被它的“狰狞”震惊了。这里的自然环境与山西老家永济相比,不可同日而语。齐腰深的积雪,几近60度的斜坡,说走路是挪动一点都不为过,这样的现状坚定了陶振华修路的决心。

“当年修路真是艰苦啊!”在陶振华书记雕像前,和陶书记一起修过路的阳柯河村村民才桑边说边沉思着。那时,才桑才20岁。他说,陶书记坚定地告诉大家:“只要自己在这儿一天,一定要修一条通往外界的路,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走出大山。”

1975年5月1日,东雪公路在东倾沟公社正式开工。

铁锹是什么?牧民们没见过,工兵出身的陶振华一点一点地教。修路架桥需要木头,那就自己采伐。远在20公里之外,河流下游有松木。他们7人一组,通过结冰的河流,从下游往上游拉。运一次木头来回需要3天左右。白天,天气太冷,只能架火取暖;晚上,没有帐篷,他们就和衣而眠。实在冻得睡不着,就白天休息晚上干。就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,他们“嘿哟,嘿哟”地战胜着严寒,战胜着自己的意志力。

在这高海拔地区,缺氧是最大的挑战,躺着都需要消耗大量体力,更别说干重体力活了。中途也有人思想波动,担心路能否顺利修通。彼时,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口号响彻全国。家乡人郭凤莲带领大寨人开始“人定胜天”之路,而大寨人战天斗地、艰苦奋斗、治山治水的精神,也通过陶振华带到了这里。他播放农业学大寨的影片,鼓舞士气,凝聚人心,他说:“东雪路是雪山人的生命线,通往外面的路一日不通,便一日不得停工。大寨精神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”

没有工具,他们就用节余的口粮来换取;没有水泥,他们就自建石灰窑;开山凿石是最危险的,他们用绳子悬吊在悬崖之上,奋力凿出一个个炮眼,用炸药在峭壁深谷中打通最后一道天堑。50多公里的公路,四年时间,没死一人,没重伤一人,创造了当时的神话。

1978年10月1日,东雪公路胜利竣工。1978年10月20日,《青海日报》刊登了这一喜讯:“玛沁县雪山公社至东倾沟公社百里公路于10月1日正式通车,至此,玛沁县九个公社实现了社社通汽车……这条公路的顺利通车,将使雪山公社的群众在农牧业学大寨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。”

点点滴滴汇成奉献凯歌

为了修路,陶振华付出了很多。“父亲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东雪公路上,只有到县里采购修路物品,或者开会,才会回家看看。但是,父亲是我们的骄傲,是青海的骄傲,也是山西人的骄傲。他不怕吃苦,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。”在西宁,女儿陶勇建谈到父亲,眼里充满崇敬。

1979年,陶振华担任玛沁县委副书记,身居要职,却未给子女提供过一次便利。他说,要严格服从组织分配,子女不能搞特殊化。“父亲骨子里带着山西人的那股子韧劲,他很少为自己和家人考虑。即使病重,依然牵挂雪山人民过得怎么样。”

雪山人民记得陶振华为他们做的点点滴滴:谁家生孩子了,请陶书记帮忙起名,“金花”“建国”……富有时代特征的名字成了雪山乡的时尚。为了改善大家的饮食,陶振华教牧民们包包子、做饺子、炸馓子。抓畜牧业生产,他也有自己的方式。每天早早到山头,看哪家放牧早,哪家出来得晚,记录时间。鼓励与教育并施,大家放牧积极性高涨……

修东雪公路,因天气严寒,陶振华落下严重的关节炎,晚年,双腿被病痛折磨得变了形。“老百姓享受到了公路修通带来的便利,陶振华书记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。”今年63岁的当增曾任雪山乡阳柯河村村委会主任,谈到去看望病重的陶书记时,他一度哽咽,“看到陶书记,就忍不住想到陶书记的病是因为当年修路落下的,心里万分不舍与难过,陶书记对雪山乡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,雪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。”

离开雪山乡时,天空飘起了雪花。洁白的雪花,象征着高洁,陶振华的故事和精神也像这雪花融入大地,在山西、青海流传。那是山西与青海群山阻隔不断的情谊,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,山西人在外默默奉献留下的一片片印记。

本报记者 陈丽红

外墙聚苯板

嵌入式空调

管道设备

格栅灯具

母柱

含油浊度计